在現代以便利為導向的生活型態中,一次性塑膠袋早已成為民眾日常消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。然而,這些僅使用數分鐘的塑膠袋,卻可能在環境中長存數百年,對環境生態與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影響。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,全球每年約有8百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,其中相當大比例來自一次性塑膠製品。這些塑膠袋在海中無法自然分解,最終破碎為微塑膠,被魚類、海龜等海洋生物誤食,並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餐桌,造成潛在健康風險。
台灣自2002年起逐步推行限塑政策,目前包括超商、量販店與餐飲業等多數通路皆不再免費提供塑膠袋。然而,根據環境部公布資料,2023年全台仍消耗超過18億個塑膠袋。這些塑膠袋中,有不少最終流入溪流與河川,並進入海洋,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。海洋塑膠污染的影響已非抽象威脅。研究指出,海龜經常誤將漂浮塑膠袋當作水母吞食,造成腸道阻塞甚至死亡;海鳥胃中亦常發現大量塑膠碎片,影響其正常進食與生存。塑膠垃圾不僅危害海洋生態系統,也對漁業、觀光等產業構成衝擊。
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指出,落實減塑行動並不困難,民眾可從日常生活中自備購物袋、支持裸裝商品、不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,避免購買過度以塑膠包裝的商品,選擇可重複使用與環保材質的包裝,如棉布袋、不鏽鋼吸管、玻璃或矽膠食物盒等。外出用餐時,攜帶個人環保餐具與飲料杯,不僅能減少塑膠垃圾,也展現對環境的尊重與關懷。此外,在網購日益普及的時代,選擇合併訂單、要求商家減少包裝材料,或支持環保包材回收的商家,都是有效的減塑方式。透過改變消費習慣與生活選擇,從自身做起,逐步減少對塑膠產品的依賴,共同為地球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,當個不「塑」之客。
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李佳禾表示,「少一袋,多一代」不僅是一句口號,更是一項對未來的承諾。每少用一個塑膠袋,即可減少一份對環境的負擔,每一個選擇都代表我們對下一代負責的態度,嘉義市將持續透過宣導與社區行動,引導市民建立正確的環保觀念,讓減塑成為生活中的習慣。